


在全球生成式 AI 浪潮興起之際,以“智聯世界,生成未來”為主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3)于7月6日在上海世博中心拉開帷幕。大會首日,亞馬遜云科技攜生成式 AI 產品 Amazon Bedrock 亮相大會現場,亞馬遜云科技生成式 AI 產品研究院院長Sherry Marcus 博士受邀出席。
面向全球專業開發者、行業顛覆者和頂尖技術人才,Sherry Marcus 博士在“WAIC 2023產業發展全體會議“與“2023上海 AI 會客廳之‘源創未來’開源創新生態發展論壇”中聚焦亞馬遜云科技生成式 AI 重磅產品解讀,與參會者們深入探討亞馬遜云科技最新的生成式 AI 開發工具、解決方案和生成式技術的落地場景,助力企業把握AI 脈搏,通過行業趨勢探知未來產業發展新業態。
持續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
協同行業生態共創可持續數字未來
WAIC 2023產業發展全體會議以“AI 突破”、“產業蝶變”和“未來動能”為三大主線,匯聚了國內外頂尖專家智庫、業界領軍人物、科技新銳力量和產業鏈各方代表。他們以前瞻性的創新思維,結合人工智能新趨勢和跨領域的應用,深入探究了未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種種方案。

亞馬遜云科技生成式 AI 產品研究院院長 Sherry Marcus 博士在《亞馬遜云科技助力千行百業加速生成式 AI 創新》主題演講中指出,由于數據大規模激增,提供可擴展的計算能力不斷發展,加上機器學習持續創新,生成式AI 登上時代的舞臺。如今,生成式 AI 正在重塑各行各業,創造出巨大的商業價值,無論是在客戶體驗、效率提升,還是快速決策和創作創新等方面,都有著顯著表現。
亞馬遜云科技基于一流的模型、安全的環境和低成本的基礎設施加速生成式 AI 的發展。今年4月,亞馬遜云科技推出生成式 AI 產品 Amazon Bedrock。Amazon Bedrock 使用基礎模型(FM)構建和擴展 AI 應用程序,在使用中有三個突出亮點:
1. 用戶可通過 API 使用基礎模型加速生成式 AI 應用程序的開發,而無需管理任何基礎設施;
2. Amazon Bedrock 只需在Amazon S3中指向一些帶標簽的數據檢查,就可以輕松地為特定任務定制模型。
3. Amazon Bedrock中的所有數據是加密的,用戶可通過設置虛擬私有云來訪問 Amazon Bedrock API,從而在安全的環境中定制基礎模型。
作為全球云計算的開創者和引領者,亞馬遜云科技將繼續秉持與生俱來的創新精神,堅守以負責任的方式開發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承諾,持續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賦能,攜手更多生態合作伙伴,共創可持續的數字未來。
大咖齊聚開源創新生態發展論壇
共建開放共贏的生成式 AI 新生態
會上,亞馬遜云科技攜手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成功舉辦了上海 AI 會客廳“源創未來”開源創新生態發展論壇。論壇邀請了國內外開源企業、大模型團隊、專家學者等,參與生成式 AI 技術背后的路徑探討,打造高品質的人才生態,展現開源生態及大模型賦能在各行各業的創新應用。
l 上海人工智能基金管理人臨港科創投等創投與產業機構,宣布與亞馬遜云科技共同推出“科技創業加速器”
亞馬遜云科技作為全球云計算的開創者和引領者,自2006年以來一直以不斷創新、技術領先、服務豐富、應用廣泛而享譽業界。從2013年起進入中國,亞馬遜云科技一直致力于在中國長期投資和發展。
論壇上,上海人工智能基金管理人臨港科創投等創投與產業機構,宣布與亞馬遜云科技共同推出“科技創業加速器”。創業加速器將在各方的合作推動下,從全球創投網絡資源對接、前沿技術賦能、全球業務拓展以及創新組織能力構建四方面,為處于早期到成長期的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及資源支持,助力AI領域的初創企業釋放創新潛能,快速實現業務擴張。
l 亞馬遜云科技生成式 AI 產品研究院院長 Sherry Marcus 博士發表“利用亞馬遜云科技加速生成式 AI 創新”主題演講
論壇上,亞馬遜云科技生成式 AI 產品研究院院長 Sherry Marcus 博士也發表了“利用亞馬遜云科技加速生成式 AI 創新”的主題演講。聚焦亞馬遜云科技生成式 AI 重磅產品的解讀,探討亞馬遜云科技最新的生成式 AI 開發工具和解決方案,以及生成式技術的落地場景,幫助企業獲取面向未來的技能。
亞馬遜云科技認為有四個關鍵因素可以幫助客戶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之旅:
1.利用一流基礎模型構建出色的 AI應用程序,例如亞馬遜云科技或者其他具有出色AI技術企業提供的基礎模型。
2.客戶可以自己進行基礎模型定制,而且是安全的、私密的。例如在亞馬遜云科技提供基礎模型之上做一些微調,且完全在私密安全環境當中。
3.所采用的技術是低成本、低時延的,客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成本非常低,且速度非常快。
4.客戶應用程序可以借助專業代碼生成工具來消除繁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Sherry Marcus博士也分享了Amazon Bedrock有四個關鍵優勢:
1.通過API使用基礎模型加速生成AI應用程序開發,你可以有1P或者3P的這些模型的選擇,也可以使用選擇AWS一些基礎設施來進行生成式AI應用。
2.Bedrock工作原理,第一步需要選擇一個基礎模型,使用這種可視化界面,在其中選擇滿足自己需求的基礎模型,選擇基礎模型之后對它微調,Bedrock將自動部署基礎模型進行推理。下一步發提示詞,使用Bedrock EPI將提示詞發送到模型,最后接受響應,只需要點擊幾次就可以讓Bedrock發生作用。
3.Bedrock支持領先的基礎模型,包括AI21 Labs,它是一個多語言的大語言模型,一個用于對話問答、工作流自動化大語言模型。同時,Bedrock支持Stability AI,它的Stable Diffusion可以生成獨特高質量圖像、會標設計藝術等等。
4.Amazon Titan專注于兩個模型,其中Titan Text專注于自然語言處理任務,Titan Embeddings則專注于企業任務例如搜索個性化推薦等。亞馬遜云科技可以對很多語言任務自動化,包括進行摘要和文本處理生成等。同時,使用Amazon Titan Embeddings,可以增加搜索準確性,改進個性化推薦。此外,所有這些模型都支持負責任使用AI,主要通過減少不適當和有害內容履行亞馬遜云科技的責任。
l “大模型生態圈構建及早期科創團隊孵化” 圓桌對話,共建開放共贏的生成式 AI 新生態
在主題為“大模型生態圈構建及早期科創團隊孵化” 的圓桌環節,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初創生態及生態業務發展總監胡瑛,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智能制造功能平臺總經理習俊通,奇績創壇合伙人毛圣博,Stability AI技術產品總監鄭屹州,Hugging Face亞太區負責人 PHILLP TAN,以及極狐資深創新構架師郭旭東就如何構建大模型生態圈、大模型生態圈構建的挑戰和機遇、開源社區大模型生態圈中的角色和責任、早期科創團隊孵化的方法和流程、大模型生態圈在提高早期科創團隊的成功率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初創生態及投資業務發展總監胡瑛在對話中指出,生成式AI及其重要因素——大模型,都處在早期繁榮,和多條路線相互比較、競爭的過程中,各種新鮮的方式萌發,然而還沒有一種方式被證明絕對正確或能夠持續發展下去,仍處于不斷的迭代和發展之中。
此外,當前國內基于開源、大模型和應用的生態在不斷完善,亞馬遜云科技正在大力發展自身初創生態,為諸多全球初創企業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她還提到,平臺、企業和政府機構需要建立常性,借助自有資源持續助力初創企業向前發展,不斷探索和優化算法提高和計算的效率,以攜手業內生態共建“源創未來”。
入選九大“鎮館之寶”
Amazon Bedrock 解鎖生成式 AI 核心價值
在本屆WAIC 2023“鎮館之寶”的評選中,亞馬遜云科技生成式 AI 產品Amazon Bedrock入選 WAIC 2023九大“鎮館之寶”之一!

作為亞馬遜云科技推出的一項完全托管的生成式 AI 服務,Amazon Bedrock 通過 API 提供來自領先的 AI 初創公司和亞馬遜自研的基礎模型,幫助客戶便捷安全的構建和擴展生成式 AI 應用。客戶可以從各種基礎模型中進行選擇,找到最適合自身業務場景的模型,同時借助Amazon Bedrock 的無服務器體驗,快速上手直接使用,或者在確保數據安全和隱私的前提下,使用自有數據進行微調,并通過熟悉的亞馬遜云服務和產品工具輕松集成并部署到應用程序中,而無需管理任何基礎設施。
若想一睹“鎮館之寶”Amazon Bedrock 的風采,歡迎參會者們到本屆 WAIC“邁向通用人工智能”核心展區,世博展覽館 H1-B109 展位參觀體驗。亞馬遜云科技會展位提供Amazon Bedrock 的現場演示,為您帶來沉浸式和多樣化的體驗!
助力未來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Amazon DeepRacer 未來構建者比賽在大會亮相
亞馬遜云科技致力于“授人以漁”,促進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普惠化。在生成式AI時代,Amazon DeepRacer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一條快速上手機器學習技術的路徑。用戶可以通過Amazon DeepRacer互動學習人工智能知識,訓練自己的無人車模型,可參與線上和線下的賽車競技。
WAIC大會期間,WAIC生態賽-Amazon DeepRacer未來構建者總決賽也落地上海。這一賽事由中國教育學會科創教育協作體、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主辦,亞馬遜云科技、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協辦,STIA科創學園、北京綠洲星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本次賽事分為青少年組和大學組兩個賽項,除北上廣外還覆蓋了包括廣西、重慶、蘇州等更多省市。長達半年的激烈海選中,20名中學生、12名大學生脫穎而出,會師上海。參賽大學生來自清華、復旦等重點高校,中小學生來自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多所學校。
選手們在競賽過程中,不斷探索強化學習算法,靈活運用數學、物理等跨學科知識,深入研究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以“玩中學”方式激發創造力,產生各種新穎的策略和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