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黃勇平計劃為科技成果轉化再建言。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李佳蔚 編輯 何羽茜(01:01)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黃勇平有一股溫潤如玉的學者風范,言語間總是帶著平和的笑容,令對面的交談者不知不覺間放松下來。不過,這位溫文爾雅的研究員卻連續三年對一件事“咬住不放”,堅持為科技成果轉化建言獻策。
黃勇平認為,中國學者的科研論文數量、專利申請量在全球都領先,但由于種種原因,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產品還不多,“我們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較低,怎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和創新產品,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2025年全國兩會前夕,黃勇平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希望由國家層面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對接科研項目和市場需求,特別是為中試驗證等轉化關鍵環節提供更充足的支持。讓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獲得資本和市場的支持,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國家搭建平臺,避免“坑蒙拐騙”
采訪黃勇平,他每次提到最多的詞語都是“科技創新”。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三年來,他不僅關注基礎研究投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研經費使用等問題,還從具體而專業的角度,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不足、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欠缺提出思考。
隨著國內基礎研究水平日漸提高,中國大學論文發表數量、專利申請數量,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前列。而基礎研究要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就需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一邊是不斷提升的基礎研究能力,一邊是企業看不到產品就不會投錢的現實考慮,我們需要填補好基礎研究到創新產品之間的鴻溝。”黃勇平說。多年來,作為來自高校的人大代表,他密切關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存在的問題。
黃勇平說,現在全國各地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機構和平臺其實不少,但資源分散,重復性的、低水平的轉化非常多,科研項目和資本市場之間也缺乏信任。有一個頗矛盾的現實,資本市場苦惱投不到好項目,科研項目困于缺少資本支持,最后的結果,就是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轉化價值不顯著。
“一個項目可能要談四五十家企業才可能拿到一個投資,大家都浪費了很多時間。”黃勇平說,這中間也有原因,比如過去出現過“坑蒙拐騙”的事,有科研項目欺騙資本,也有資本欺騙科研項目,導致彼此失去信心。
有時,黃勇平會聽到讓他感到惋惜的消息。他舉例說,一位大學教授手上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在實驗室已證明該成果具有創新性且具有潛在商業價值。不過,科研成果要成為創新產品之前,還需要進行中試驗證,也就是進行一定規模的試驗。企業不愿意出這筆錢,而縱向科研經費不能用在這里,且經費也不夠,最終該成果就只能停留在論文或專利的水平。
2024年全國兩會上,黃勇平就呼吁關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的缺失,通過補充優秀人才提升成果轉移轉化效率。科技成果轉化人才是一類復合性的人才,他們不僅要能理解科研、理解技術,也要理解企業需求,能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講明白科研成果,把雙方串起來。
2025年,黃勇平準備再提建議,希望由國家層面建立一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聚攏社會資本和科研成果,讓雙方在一個可靠、權威的平臺上系統地實現需求對接。如果國家層面能搭建一個類似基金委員會的平臺,把零散的社會資本聚合起來,就有望使優質的資本快速發現高質量的項目,從而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讓科技創新真正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優化科研成果評價,考慮實際效果
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黃勇平認為還需要優化科研成果的考核評價體系。
在黃勇平看來,目前科研人員的考核體系往往過于偏重論文和專利數量,而忽視了技術轉化和實際應用的價值。要優化這一體系,他認為要調整科研評價標準,增加科技成果轉化的獎勵機制。
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是評價科技成果質量和價值的一種體系化方法,它需要能夠客觀、全面地評價科技成果的創新性、實用性和影響力,為科研人員提供科研工作的方向和動力,為科研機構和科研項目的管理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除了專利數量、論文發表數量等定量指標外,還應該考慮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社會影響等定性指標,全面評價科技成果的質量和價值。”黃勇平說。
在黃勇平看來,除了基礎理論研究成果以外,其他應用型研究或者應用型成果都需要增大應用效果的考核權重。換句話說,評價一項科研成果,要充分說明它在什么領域、解決了什么問題、實現了什么經濟社會貢獻。
在評審過程中,黃勇平建議采用專家評審、用戶反饋等方法,綜合多方面信息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提高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邀請不同領域的同行綜合評價科技成果對社會發展貢獻進行評價。同時,建立科技成果評價的長效機制,定期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和監測,及時發現和糾正評價過程中的問題。
最后,他還認為要加強科技成果評價過程的透明度和公開性,把每位評委的評審理由向外界公布,經受社會的監督。評審委員會匯總意見,提出支持的理由是什么,不支持的理由是什么。由此,確保評價結果的公開透明,提高評價結果的公信力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