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據悉,近年來,我國兩化融合持續走深向實,工業制造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例如,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數字技術和產業供給水平顯著提升、產業數字化能力持續增強、發展環境日益健全。與此同時,推進工業制造的數字化智能化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挑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向《新型工業化》期刊記者表示,數字化轉型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現象依然存在,影響了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廣度和深度。另外,面向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服務能力有待增強,關鍵要素支撐能力有待提升。
未來五年,我國工業制造的數字化智能化正迎來前所未有的重要機遇期與關鍵攻堅期。張立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升工業制造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一是制定全面戰略規劃與政策指導。深化部際協同和部省合作,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協同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等重點工程和行動計劃,形成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工作合力;推動出臺數字化轉型相關行動方案及分行業、分領域數字化轉型指南,構建具有前瞻性、系統性的數字化轉型政策體系,為更多企業開展轉型實踐提供指引。
二是加強高質量解決方案供給。統籌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集中優勢資源攻關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轉型關鍵技術和產品;健全數字化轉型服務體系,針對大中小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重點需求、資金投入的差異性,構建層次分明、梯度合理的產品服務矩陣。
三是深化數字化轉型應用推廣。加快推進工業設備上云、工業數據字典、數字化供應鏈等關鍵標準研制,持續開展數字化轉型和工業互聯網平臺貫標試點工作;聚焦重點產業鏈,梳理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清單,繪制轉型場景圖譜,“一鏈一策”制定轉型路線圖,體系化培育面向場景的解決方案,推動供需精準對接;堅持需求導向,推動有條件的大企業開展全鏈條、全過程數字化轉型,培育“數字領航”企業;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聚焦中小企業痛點問題,發展“小快輕準”數字化解決方案,“有的放矢”降低企業轉型成本。
四是構建融合發展良好生態。加強面向國產化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用好行業組織、聯盟協會等創新生態載體,探索建立“數字生態沙龍”機制,打造合作共贏的良性生態。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創新體驗中心,探索設立國家級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應用推廣中心,推動開展培訓、供需對接等品牌活動。深化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在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工業智能等方面的合作,構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良好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