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原創(遠山/文)在這乍暖還寒、狂風肆虐的春天里,一則消息在電子元件行業激起千層浪:通鼎互聯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榮登“第34屆中國電子元件百強榜單”。這一榮譽不僅是企業實力的象征,更是通鼎互聯多年深耕技術創新、踐行社會責任、引領行業變革的縮影。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鄉鎮電纜廠,到中國光通信與電子元件領域的翹楚,在通鼎互聯的成長歷程中,究竟經歷了怎樣的風浪?
2025年3月,由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聯合工信部發布的“第34屆中國電子元件百強榜單”揭曉,通鼎互聯以綜合排名第36位的優異成績首次躋身榜單。
這一評選以“規模實力、研發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為核心指標,覆蓋全國數千家企業,經過數據核驗、專家評審等多輪嚴苛篩選,最終確定百強名單。通鼎互聯的入選,既是對其技術實力的認可,也是對其全產業鏈布局和社會貢獻的肯定。
回望通鼎互聯的發展軌跡,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絕非偶然。自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從光纖光纜制造起步,逐步拓展至通信設備、網絡安全、新能源等領域,構建起“光棒-光纖-光纜-設備-解決方案”的全產業鏈生態;2023年,公司營收突破33.49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88.72%;2024年,通鼎互聯主導產品在5G低損耗輻射型漏纜、儲能消防系統等領域的市場占有率穩居行業前列。
面對耀眼的成績,通鼎互聯董事長沈小平一如既往的平靜與淡然:“榮譽是過去努力的見證,也是未來征程的起點。”
百強榜單的榮耀時刻:通鼎互聯的創新基因
“中國電子元件百強榜單”被譽為行業發展的“晴雨表”。自1988年首屆評選以來,榜單始終以推動國產化替代、引導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為使命。第34屆榜單尤為注重企業的“綠色轉型”與“產業鏈協同”,評選標準涵蓋研發投入強度、專利數量、碳足跡管理等新興維度。
榜單的權威性源于其嚴格的評選機制:
規模與盈利:營收超30億元、凈利潤連續三年增長是入圍門檻;
技術壁壘:企業需擁有核心專利或主導行業標準;
社會貢獻:就業拉動、納稅額、公益投入等納入評價體系。
此次通鼎互聯的入選,不僅因其在光通信領域的傳統優勢,更因其在儲能消防、網絡安全等新興賽道的突破。
通鼎互聯通過收購南京和本機電55%股權,切入儲能安全領域,填補了國內儲能消防系統解決方案的空白,與華為、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形成深度合作。這一戰略布局,恰與榜單“鼓勵跨界創新”的導向不謀而合。
技術創新是通鼎互聯的核心競爭力。截至2024年,公司累計獲得授權專利1522項,其中發明專利285項,參與起草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218項。其研發投入常年保持在營收的3%-5%,2023年研發費用達1.64億元,支撐了多項技術突破:
5G通信:自主研發的G.654.E光纖預制棒,可支持400G超高速傳輸,降低網絡時延30%;
綠色制造:光伏電纜采用環保型材料,碳足跡較傳統產品降低40%;
網絡安全:子公司百卓網絡的高性能DPI設備,助力中國移動建成全球最大骨干網安全防護體系。
更令人矚目的是,通鼎互聯的創新不僅僅只停留在實驗室里,而是邁上一個新的高度。2024年,通鼎互聯的“光電纜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項目以高分通過驗收,主導修訂的IEC同軸通信電纜國際標準,打破歐美技術壟斷,為中國企業贏得全球話語權。
談及企業的創新成就,通鼎互聯總經理白曉明在技術論壇上一語道出真諦:“創新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與時代需求同頻共振。”
從跟隨者到規則制定者:戰略轉型開辟新藍海
在光通信領域,通鼎互聯的市場地位舉足輕重。其光纖光纜產品占據國內11.4%的份額,服務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三大運營商超20年;在電力電纜領域,中壓產品年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覆蓋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2024年,公司中標中國移動超9億米數據線纜集采項目,以15.79%的份額位列第三,彰顯了“中國制造”的硬實力。
競爭力的背后,是全產業鏈的深度整合。從光纖預制棒到ODN設備,從網絡安全到儲能消防,通鼎互聯構建了“通信+能源+安全”的生態閉環。其中,通鼎互聯吳江區零碳電廠儲能項目(12.8MW/25.6MWh),通過磷酸鐵鋰電池系統與消防技術的協同,實現“發電-儲能-防護”一體化,成為行業標桿。這種“硬科技+軟實力”的組合,讓通鼎互聯在電子元件百強中獨樹一幟。
面對傳統通信市場的飽和,通鼎互聯選擇以“跨界融合”破局。2025年,公司以2.915億元收購南京和本機電,正式切入儲能消防賽道。和本機電的技術積淀(累計服務200家客戶、覆蓋130個國家)與通鼎的產業鏈資源形成“1+1>2”的協同效應。
面對這個廣闊的市場藍海,通鼎互聯董事長沈小平理解得更深,也看得更遠。他在戰略發布會上直言:“新能源是未來三十年的黃金賽道,我們要做安全領域的守門人。”
同時企業的這一轉型并非孤例。從布局5G專用漏纜到探索人工智能芯片,從建設零碳智慧園區到參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通鼎互聯始終以“技術+責任”雙輪驅動。2024年,在廣東暴雨災害中,通鼎人憑借無人機與自組網通信技術,為災區重建提供關鍵支持,展現了科技企業的社會價值。
榮譽墻上的底色:百強之名,實至名歸
在通鼎互聯的榮譽簿上,不僅有技術獎項,更有社會責任的金色印記。公司連續12年支持“情暖江蘇”慈善項目,累計捐贈超1000萬元;董事長沈小平個人捐資設立“聯星村助老金”,十年惠及686名老人,發放金額逾千萬元。2025年,沈小平蟬聯“長三角慈善之星”“江蘇慈善之星”,而由他倡導的“企業越大,責任越大”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綠色發展領域,通鼎互聯更是走在前列。公司獲評工信部“綠色工廠”,碳足跡認證打破國際貿易壁壘;其“零碳訪客中心”項目年減碳883噸,成為行業綠色轉型范本。這份耀眼的成績打動了很多人,甚至來企業考察的省市領導都深有感慨:“通鼎用科技賦能慈善,用責任溫暖社會,是新時代企業的楷模。”
通鼎互聯的上榜,是創新與責任交織的必然結果。從一根通信電纜到全球產業鏈,從鄉鎮工廠到百強企業,企業坎坷的成長之路也印證著通鼎互聯董事長沈小平的信念與初心:“企業的價值不在于規模多大,而在于能否為社會創造持久價值。”
今天的通鼎互聯,既是技術創新的攻堅者,又是綠色發展的踐行者,更是社會責任的擔當者。在電子元件百強的光環下,它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明天:布局6G光通信、探索量子保密傳輸、深化儲能安全生態……每一步都踏在時代脈搏上,而這探索的足跡,屬于過去,更屬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