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家》雜志社、聯想、英特爾聯合組織的AI筑基·智啟未來——“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學創新人才培養”校長圓桌會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多地的教育專家、高校學者、企業代表及各地校長教師代表齊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學的實踐路徑、課程創新與生態共建以及創新人才培養展開深度討論。
校企協同:打造AI教育新生態
英特爾攜手聯想提出人工智能課程方面的解決方案,并帶來聯想昭陽 X7、工作站ThinkStation P5和工作站ThinkStation PX的產品支持,幫助學生和教師提升數字素養與創新能力。
英特爾中國區教育行業總監秦莉則從全球視野切入,指出未來就業市場對AI技能的需求激增。同時分享了自己在英特爾從事20多年教育項目的實踐洞察。“計算機也好,技術也好,從來不是魔法師,只有教師才是點石成金的魔法師。教師工作真把相應的技術運用到自己的課堂、運用到校園管理,這才是體現計算機魅力的地方,英特爾希望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都能用上人工智能。”秦莉還表示,他們的創新技能課程可以通過STEAM課程、教師數字素養培訓及安全技術應用,賦能學生掌握認知、情感與技術三維能力。“英特爾將繼續深化與教育界的合作,支持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能力建設,聯合生態伙伴不斷探索前沿科技,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全棧支持。”

英特爾積極聯合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前沿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將最新技術成果融入教育,不斷拓展教育邊界,構建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為教育創新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近年來,英特爾推出教育數字化轉型政策工具,全力投入教育數字化基礎建設。從酷睿開啟無線教育新時代,到 Chrome 教育電腦的落地應用,再到探索元宇宙教育新場景,其借助先進技術,打破教育的時空壁壘,為師生打造便捷、高效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推動教育模式的創新與升級。
英特爾打造了一系列能力建設課程,包括英特爾創新能力培訓計劃、青少年人工智能項目、人工智能未來建設者項目等,聚焦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編程等前沿領域,全面提升學生和教師的數字素養與創新技能。創新技能課程設置四個層級,循序漸進引導學習者從掌握數字技術基礎,逐步成長為具備創新思維和戰略眼光的人才。此外,基于 STEAM 的課程,豐富了學習維度,幫助學生構建適應未來就業市場需求的綜合能力。
另外,英特爾重視教師在教育變革中的關鍵作用,為教師量身定制了全面的培訓內容。涵蓋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教學設計與實施、學業評價等多個環節。課程中關于遠程教學、人機協作、提升學生課堂專注度等內容,切實幫助教師提升數字化教學能力,以更好地應對教育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挑戰。
聯想人工智能資深方案專家周聰圍繞《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方案》的主題,展示了“課程-算力-平臺”三位一體的人工智能通識課落地路徑。在方案中我們看到,小學低年級可以通過“文生圖”“趣味知識問答”等體驗感知AI;小學高年級及初中可以“用智能體助力背單詞”“讓智能體提供作文素材和思路”,將智能體融入學習;高中則可以嘗試完成“智能音箱控制”“校園安防機器人”等實戰項目,學會智能體場景創新。聯想還與清華iCenter聯合孵化了《人工智能思維》課程,該課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及選拔的高中生,以理論教學與動手實踐相融合的模式,賦能學生掌握“人智協同”的新型工作模式。周聰表示,聯想將依托算力優勢與開源生態,推動AI教育普惠化,助力學校快速構建教學閉環。

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別等別靠別觀望
大會系統解讀了關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導向與實踐路徑,尤其一陣見血地指出,當前基礎教育面臨著知識傳授脫離時代、課業負擔阻礙成長、人才評價觀念僵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頑疾,亟須人工智能教育對整個教育體系進行賦能。數智時代合格人才的必備能力涵蓋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創新能力和數智能力,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應立足素養導向,優化課程結構,以信息科技課程為基礎,開展跨學科實踐,構建“全員賦能、全程賦能”的教育生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數智能力。
AI不是一股熱潮,我們必將與之共存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范逸洲在報告中,依據人機互動過程中控制的程度,揭示了人機關系和四種隱喻:一是“猜你喜歡”隱喻——這是以往絕大多數的應用,AI能力低、人類控制低;二是“自動駕駛”隱喻:AI能力強、人類控制低,人工逐漸被機器替代;三是“計算器”隱喻——人類把AI當工具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四是“思維伙伴”隱喻——人類和AI“共同進化”,合作完成高挑戰性任務。他指出,生成式AI可作為“反饋工具”“智能導師”“教學設計代理”和“思維伙伴”,在寫作指導、學習過程分析、臨床思維訓練等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落到學生培養上,他強調要特別警惕“元認知懶惰”,還以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推理能力和病史采集能力,分析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AI交互機制提升學生的元認知和問題解決等高階思維能力。
校本實踐:呈現人工智能落地的真實樣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信息科技教師琚磊分享了該校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與學科融合經驗。學校構建了“通識課程-學科融合-項目實踐”貫通式課程體系,例如初中生利用卷積神經網絡解決校門口交通擁堵問題,高中生通過生成式AI探究智能博弈算法。琚磊表示,課程設計注重“做中學”,通過真實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與人機協同能力。他還以具體學科為例,展示了學科與人工智能融合的深度實踐。這讓我們看到AI教育已經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每一個學科、每一節課當中。
圓桌論道:破解AI教育落地難題
在圓桌討論環節,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中學教育中心副主任趙博與嘉賓們圍繞“從觀念到改變——中小學開展人工智能教學的實踐與挑戰”展開深度對話。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副院長馬濤、天立教育集團校長楊昭濤、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信息教研組組長朱浩斌作為代表,分享了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實踐經驗和具體思路。在深度對話與思維碰撞中,與會者一致認為,開展AI教育需打破四大壁壘:一是觀念上從“技術工具”轉向“素養培育”;二是行動上強化師資培訓與資源均衡;三是評價上建立多元標準,避免陷入“應試化”窠臼;四是主體上呼吁家庭與學校聯手,共同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開展。
展望未來:共繪智慧教育新藍圖
會后,嘉賓們參觀了教育裝備展聯想展臺及聯想天津未來中心,親身體驗AI技術在智慧課堂、智能評測等場景的創新應用,感受“政-校-企”協同推進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強大合力。


本次活動不僅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政策解讀、學術支持和實踐范例,更彰顯了“政-校-企”協同育人的巨大潛力。正如會議主持人、《教育家》雜志主編李香玉所講,“這不只是一場技術的狂歡,更是一場教育的覺醒。”未來,人工智能必將成為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引擎,為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筑基護航。
英特爾憑借在技術創新、課程開發、教師培養和生態合作等方面的不懈努力,深度參與教育數字化轉型,為培育適應未來社會的創新人才貢獻力量,推動教育事業朝著更加現代化、智能化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