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三级一区-韩国三级香港三级日本三级la-韩国三级香港三级日本三级-韩国三级视频网站-日韩欧美一及在线播放-日韩欧美一二三区

首頁|必讀|視頻|專訪|運營|制造|監管|大數據|物聯網|量子|低空經濟|智能汽車|特約記者
手機|互聯網|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芯片|報告|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網|會展
首頁 >> 終端 >> 正文

DeepSeek這么好用,為什么手機廠商還要自研大模型?

2025年2月18日 16:48  界面新聞  作 者:陸柯言

DeepSeek狂潮席卷到了手機行業。截至2月18日,華為、榮耀、努比亞、魅族、小米、vivo、OPPO等國內主流手機廠商全部都已接入DeepSeek。

不過,上述多數廠商目前做的都是同樣的工作:在自家產品服務上為DeepSeek開“入口”,再接入兼容DeepSeek開源模型所提供的API接口,這也是搭上快車最簡便的辦法。

但由于部分廠商只接入了“嘗鮮版”,在問答體驗上并不完全與DeepSeek相同。并且,API接入的方式也被質疑是“相當于安裝了一個APP”,并沒有太多體驗創新。這是因為,滿血版推理任務需要龐大算力支持,若直接采用滿血版,可能面臨類似DeepSeek官方服務“服務器繁忙”的體驗風險,而“嘗鮮版”在成本與穩定性間更易平衡。

努比亞并未選擇開“入口”的方式。其旗艦手機Z70 Ultra已經實現了全尺寸系統內嵌6710億參數DeepSeek R1模型,實現了DeepSeek-R1與系統的整合。

在DeepSeek-R1誕生之前,AI手機的戰火已經燒了兩年。為了自研大模型,頭部廠商紛紛投入了高額資金:榮耀前CEO趙明曾透露,榮耀在AI領域的投入已達100億元,大模型戰之后每天的投入都在翻倍;vivo副總裁周圍也表示,每年在大模型領域的投入成本在20-30億元。

但手機廠商對AI的重金投入,暫時還沒有換來明顯的銷量增長。一個原因是,當前AI功能主要集中在語音助手優化、圖像處理等場景,缺乏殺手級應用。盡管手機廠商開始探索AI與系統的融合,推出智能體點外賣等差異化功能,但就實際體驗而言,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DeepSeek的誕生改變了過去手機廠商比拼參數的邏輯。努比亞技術專家告訴界面新聞,DeepSeek為手機廠商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打破了高性能推理模型的成本桎梏,且開源,使得這類模型也能夠部署在像手機這樣的消費電子產品上,并且成本大幅降低。

除了通過API接入DeepSeek之外,已經有多家手機廠商嘗試將DeepSeek-R1部署在本地。不過,當前的手機芯片配置還難以支持滿血版DeepSeek-R1(670B)的本地部署,僅能夠支持10B(10億參數)以下的蒸餾版本。

這顯然不是最佳方案,因為蒸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失推理能力。但有手機從業者對界面新聞表示,小模型在部分垂直場景的表現值得肯定,例如在通話總結、文檔概要等高頻場景中,vivo藍心3B端側模型(30億參數)通過模型壓縮和精度恢復技術,實現了端側運行且功耗降低46%。

也正因如此,手機廠商引入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的同時,也仍有必要推進自研。一方面是出于保護用戶隱私的考慮,承載健康監測、支付驗證等敏感數據,另一方面還是成本壓力。

努比亞技術專家提到,盡管算力成本已經大幅降低,但現階段需要借助云端算力,鑒于手機用戶規模之大,跑起來同樣是一筆不菲的數字,自研端側模型能夠承接部分高頻次用戶場景,進一步降低成本。

上述專家指出,DeepSeek與手機廠商自研大模型的本質差異在于能力邊界:廠商自研模型聚焦用戶意圖理解與多模態場景串聯(如通過傳感器數據預判需求),這正是DeepSeek-R1這類通用推理模型的盲區。

目前,行業普遍采用“前端感知層自研+后端服務層調用”的協同模式——廠商通過自研模型實現實時場景感知與交互設計,復雜計算則交由專業大模型處理。這也是一種共識:簡單的文字搬運式調用無法體現移動端價值,真正的競爭力在于芯片-模型-傳感器的全鏈路整合。

例如,全尺寸嵌入DeepSeek-R1的努比亞Z70 Ultra將DeepSeek與其自研星云AI的多模態能力結合,在拍照后可直接調用DeepSeek進行分析、解答。

諸如此類的差異化體驗,也將是未來AI手機的競爭焦點。問答與搜索是第三方應用都能夠滿足的需求,手機廠商比拼的則是如何通過AI對系統進行重構,以及聯動生態資源的能力,例如用AI智能體來實現真正的自動點單、訂餐等。

編 輯:章芳
飛象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本網刊載內容,凡注明來源為“飛象網”和“飛象原創”皆屬飛象網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摘編及鏡像,違者必究。對于經過授權可以轉載,請必須保持轉載文章、圖像、音視頻的完整性,并完整標注作者信息和飛象網來源。
2.凡注明“來源:XXXX”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在于傳播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相關作品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處理。
本站聯系電話為86-010-87765777,郵件后綴為cctime.com,冒充本站員工以任何其他聯系方式,進行的“內容核實”、“商務聯系”等行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相關新聞              
 
人物
vivo胡柏山:手機行業是最典型的新質生產力代表
精彩專題
低空經濟2025:助力中國經濟騰飛,成就高質量發展
2024通信業年終盤點
2024數字科技生態大會
2024年度中國光電纜優質供應商評選活動
CCTIME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報價 | 聯系我們 | 隱私聲明 | 本站地圖
CCTIME飛象網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備08004280號-1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8023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0771號
公司名稱: 北京飛象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