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亞洲新聞電視臺網站4月1日文章,原題:在就業市場上,AI讓招聘方和求職者都在“輸” 在就業市場越來越智能化的當下,無論是使用人工智能(AI)進行申請工作的畢業生,還是利用AI技術篩選簡歷的企業,現在都陷入了一種荒誕又失衡的狀況:招聘方開始看重那些擅長鉆營技術漏洞的人。這就導致,最終在上述機制中“通關”的人,可能并不是最適合這份工作的那一個。
作弊還是另辟蹊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21歲學生羅伊·李最近“掀了桌子”。面對大公司用死記硬背的編程題來考核應聘者,他開發了一款工具,可以讓應聘者在使用視頻會議軟件Zoom面試時悄悄使用最新版的ChatGPT答題,并且在屏幕共享下,讓招聘方完全無法察覺。
雖然羅伊現在面臨學校的開除處分,但他也收到了多家科技公司的工作邀請,這些企業對他的黑客思維和不走尋常路的膽識贊賞有加。
當然,大多數人對作弊并不買賬。亞馬遜就公開表示,將取消所有在面試中使用AI的候選人資格。人工智能企業Anthropic也發布類似聲明稱,這不僅是為了淘汰掉濫竽充數者,更是為了遏制大量求職者使用ChatGPT等平臺生成簡歷、填寫申請表的現象。
問題是,這種現象真的是求職者的問題嗎?
招聘方的“雙標”制造了混亂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正是招聘方自己把AI推上了招聘主力的位置。據調查,超過80%的公司在招聘過程中使用AI工具,其中1/4的公司甚至將整個流程全權交給AI。
在這種情況下,招聘方禁止應聘者使用AI就顯得有些諷刺,尤其是應聘者中的很多人未來將在工作中被要求使用AI。
法律訴訟數據表明,如果招聘方過度依賴AI招聘,還可能阻礙女性和殘障人士就業。而當公司選擇像羅伊這樣擅長鉆營技術漏洞的應聘者時,他們可能會錯失真正優秀的人才。
而最了解這一點的,恰恰是AI公司。一家英國的AI公司就表示,他們堅持用人工篩選應聘者,而非AI軟件。該公司首席技術官費登表示:“我們堅持手動審閱每一份簡歷,如果把這項任務交給一個‘隨機鸚鵡’(隨機鸚鵡是對AI模型的一種批評,指它們只是模仿互聯網上的文本——編者注),長期來看結果不會太好。”
到底該不該用AI工具?
與此同時,求職者面臨的卻是重重障礙。以英國杜倫大學數學專業的大四學生奧布萊恩為例,她正在尋找金融行業的初級崗位,雖然她學術優秀、能力突出,卻屢屢敗給AI視頻面試系統。這類系統通常會在屏幕上快速拋出幾個問題,給應聘者很短的思考時間準備,然后在規定時間內對著攝像頭作答。
奧布萊恩嘗試了各種應對策略:說得多一點、時間掌控得更好一點、自信一點……她也試過用ChatGPT事先準備答案,但始終效果平平。她感嘆說:“屏幕上什么都沒有,你卻得裝作在和人說話,整個過程非常尷尬。”
還有一部分年輕人,開始選擇“棄用”AI。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大四學生帕特爾兩年前在申請實習時常使用ChatGPT,但現在用得越來越少了,因為他發現招聘方可能已經能分辨出哪些是AI生成的簡歷,“如今最重要的是脫穎而出”。
不過,也有招聘方表示不認同。有一位律所合伙人就認為,AI能幫助求職者,尤其是能幫助背景較差的學生寫出更專業的簡歷和郵件,從而讓競爭更公平。但問題在于,AI并不能改變那些來自名校、擁有家庭資源的人更容易獲得機會的情況。AI或許在呈現方式上能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但在決定“誰能真正往前跑”的關鍵方面,它仍然無能為力。
所以,年輕人該怎么做?是該用AI提高應聘通過率,還是靠真實脫穎而出?沒人能給出標準答案。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正在目睹一種全新的、不對稱的求職競爭形式:最寶貴的技能是“突破AI審查”的本領。在這種情況下,招聘方和求職者之中,沒有勝者。
想要破局,靠的不是引入更多AI,而是重拾人類的判斷。那些堅持保留人工篩選流程的公司,才有可能為自己帶來競爭優勢,識別出真正的人才。(作者帕米·奧爾森,任伊然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