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的風吹了多年,步入兩會時間,如何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受到了代表委員們的關注。作為企業及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礎,中國云計算也在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大模型對云計算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點。”優刻得董事長兼CEO季昕華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隨著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滾滾而來,云計算有了更多走入千行百業的機會。“云計算廠商如何才能抓住AI的機會?”是他觀察和思考已久的問題。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則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提到部分重點行業存在對民營數字科技企業的隱性歧視的問題,如何讓民營云服務商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受到他的關注。
中國云計算發展正在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在走向更多的挑戰。
云廠商的新機遇
步入數字化時代,算力正在成為重要的生產力。
談及云計算的發展機遇,季昕華表示,當前AI大模型熱潮以及人工智能應用普及,引爆了算力缺口,同時對提供模型開發訓練等平臺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云計算作為算力提供的最好的方式,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2023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曾在其兩會提案中表示,從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的轉變是從電力到算力的轉變,他認為算力作為數字化時代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能夠大大地推動創新,云計算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如今,大模型發展如火如荼,對業內人士來說,大模型訓練、推理和應用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蘊藏著云計算可挖掘的機會。
季昕華分析,大模型從內部研發到市場化推廣的過程中,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大模型公司收集整理數據,這個過程中所涉及的存儲環節與云公司的存儲能力緊密相連,云公司應當與大模型公司在數據的存儲和整理上緊密合作。第二個階段是大模型的訓練階段,這個過程中需要海量的大規模的GPU集群,也就是AI芯片集群,云公司能夠依據其本身具備的分布式、整個服務器或者設備的管理能力,快速研發出調度軟件,來幫助大模型公司做整個服務器的管理和調度。第三個階段是大模型訓練完后經過微調對齊后對外提供服務,大模型公司進入商業化階段,需要全局化的推理能力。大模型公司把訓練好的模型放置在云上對外提供服務時,需要有非常強的聯網能力,能夠靠近用戶,并具有彈性的伸縮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云公司所具備的能力可發揮作用。而在第四個階段,除了公有云的推理服務之外,在中國還有許多傳統企業、比如金融機構等需要私有云的部署模式,云公司也可與大模型公司合作,推出私有的一體機把大模型公司的軟件和云公司的硬件結合,讓云計算在大模型的私有化交付中發揮作用。
具有什么樣特質的云計算廠商才能抓住AI時代的新機遇?季昕華認為,云廠商首先要具備領先的技術實力,包括構建強大的算力基礎設施能力,以及在高性能計算、分布式存儲、網絡安全等方面,都需要擁有自主研發的能力。同時,云廠商也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技術趨勢,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服務模式,擁抱AIGC的浪潮,并且,云廠商還要不斷吸取行業實踐經驗,深入了解客戶需求,提供更加貼合實際的服務方案,尋求與更多大模型廠商合作。
最后,加強行業上下游的協同對云廠商來說也至關重要。季昕華提到,提升國產算力的可用性和競爭力,讓云廠商為各領域的數字化提供智能算力和應用支撐,也需要協同智算產業鏈的上下游。良好的生態合作對云廠商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云廠商需要與更多國產芯片廠商、以及產業伙伴代表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國產化智算中心的合營之路。
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新機遇到來的同時,中國云計算領域的一些現象與問題也值得關注。
陸銘在提案中表示,在近年來我國公有云市場增速持續放緩的大背景下,盡管國資云入場較晚,但在國資和政企行業普遍傾向于選擇運營商云服務,目前包括中國電信旗下天翼云、移動云在國資和政企行業云領域逐漸占據較大市場優勢。
2024年1月,IDC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Q3中國公有云(IaaS+PaaS)市場規模為535.66億元,其中,阿里云位居第一,但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32.5%下降至26.7%,而天翼云市場份額11.6%排名第三,同比增加1.4%,移動云則憑8.3%的份額超越AWS位列第五,同比增加了近3%。
陸銘提到,雖然黨中央和國務院多次強調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部分重點行業,仍存在對民營數字科技企業的隱性歧視。
更重要的是,陸銘表示,在具體運營模式上國資云往往充當“總包”角色,而民營云計算企業常常成為國資云的下游服務提供商。
“一些央國企、地方政府的數據如果要上云總覺得找一個國有企業相對來說比較安全,但我覺得在這種考慮之下,我們嚴重忽略的一個問題是國有企業是不是具有獨立做這些服務的能力,或者有沒有足夠高的效率去獨立提供這些服務。”陸銘認為,一些國資和政企行業盲目選擇了不適配項目的國資云,然后國資云又會做“總包”去尋找更加有效率有能力的民營企業來承接相關的業務,層層分包,反而加劇了一些政務上云過程的成本。
展望未來,針對部分高科技領域民營經濟仍受到歧視性對待的問題,陸銘建議,應當進一步激發數字經濟市場活力,放寬多個重點領域的市場準入,明確重點敏感行業和非敏感行業的區分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負面清單管理和法治化為基礎促進民營企業大膽投資。在制度層面,破除對于民營科技企業的隱性歧視,避免損害民營科技企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推動帶動該領域的創新技術積累、帶動就業等。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塑造民營科技企業相關典型案例,積極協助民營企業和平臺企業回應社會輿論關切,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