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一飛/文) 近日,國家重大工程之一的深中通道配套的5G通信網絡覆蓋項目,在廣東省通信管理局組織的驗收中獲得高度贊譽。對于這樣一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的網絡覆蓋,中國鐵塔廣東分公司協同運營商攻克重重挑戰,通過充分共享大橋資源、創新技術應用、統籌高效對接,為深中通道建設了集“地、海、空”一體全線覆蓋的5G精品網絡,共同打造通信與交通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新典范。像這樣由中國鐵塔統籌共建共享的通信覆蓋典型案例,不勝枚舉。
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放5G商用牌照,5G建設加速推進。5年后的今天,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基礎設施,90%以上基站實現共建共享,全國所有地市級城區、縣城城區實現5G網絡覆蓋。5年的實踐探索,中國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鐵塔統籌、行業協同、社會支持、共建共享”的5G建設新模式,為全球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深化統籌共享經濟 高效推進5G建設
作為黨的十八大之后成立的新國企,中國鐵塔因共享而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深刻認識到公司作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隊,5G新基建主力軍肩負的重要使命和任務,把深化資源共享、減少重復建設,實現通信網絡經濟高效部署,助力網絡強國戰略落地,作為公司最大的政治責任,也是最大的發展機遇。
基于已有資源集約建設基站,無疑會節約成本、縮短建設周期,讓通信設施與環境更為協調。中國鐵塔成立后,堅持“能共享不新建 能共建不獨建”,有效提速4G網絡規;渴疬M程,節約行業投資,形成了“共享競合的鐵塔模式”。進入5G時代,中國鐵塔以5G新基建主力軍的使命擔當,發揮全國超210萬站址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已有站址潛力,能共享不新建,向運營商提供原址快速升級5G、低成本共享社會資源滿足新建5G需求的服務,助力運營商5G網絡快速、規模部署,筑牢數字經濟的底座。
5G商用以來,中國鐵塔已累計承建5G基站建設項目超過250萬個,約占全球50%以上,95%以上通過共享存量站址實現,5G網絡建設成本大大降低,建設周期大大縮短,這也是我國5G網絡規模迅速領跑全球的重要原因。中國鐵塔成立10年來,新建鐵塔共享率從14.3%大幅提升到85%,相當于少建新塔112.4萬座,節約土地6.2萬畝,節省行業投資超過2016億元,節約運營費用1600億元;支持三家電信企業可使用站址總量增長1.5倍,室內分布系統覆蓋面積超116億平方米,覆蓋高鐵、地鐵里程超4.3萬公里。
另外,因為5G頻率高,要達到良好的覆蓋需要建更密集的站點,方方面面的協調尤為重要。得益于政府對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度重視,中國鐵塔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做好政策支持和行業發展的橋梁和紐帶,積極發揮統籌作用,推進跨行業協同,推進共建共享的政策出臺、標準制定,推進通信基礎設施立法、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促進公共資源開放,推動鐵塔基站與水電氣一樣成為建筑物必備配套。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通行權得到有效保障,長期困擾行業的移動通信選址難、進場難等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快速高效推進5G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緊密結合,彰顯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截至目前,已有29個省(區、市)對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與保護實行地方立法;31個。▍^、市)及地市政府出臺文件支持公共資源向通信建設開放;全國97%以上的縣區將站址納入通信設施專項規劃;417個地市級鐵塔公司牽頭行業入駐行政大廳并開展新建建筑物通信配套設施審批,推進通信基礎設施與建筑物工程。
加快技術創新 著力破解5G建設難題
中國鐵塔始終堅持創新驅動,與行業同頻共振、協同發展,聯合產業鏈著力破解5G建設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有力賦能5G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持續建強我國數字經濟底座。
開展鐵塔創新,實現5G降本增效。中國鐵塔緊跟5G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持續在塔型、共享方案、數字化設計等方面開展創新攻關,低成本、高效率滿足5G廣度和深度覆蓋要求。在鐵塔風荷載計算理論方面,國內首次開展了系統性鐵塔風洞實驗研究,采集分析數據800多萬組,揭示了通信塔風荷載變化規律,得出更精確的風荷載計算方法。對14年未作修訂的行業標準進行優化,使新建鐵塔用鋼量普遍降低約10%、存量鐵塔資源的掛載能力普遍提升約30%,助力5G規;蚕斫ㄔO。在極簡化輕量化鐵塔產品創新方面,研發推出6大類輕量化鐵塔產品,使三管塔用鋼量普遍降低30%、構件和螺栓數量降低50%、單管塔用鋼量普遍降低10-20%,在全國超45萬鐵塔新建項目及約120萬鐵塔共享改造項目中規模應用,為行業節省投資約90億元。
破解覆蓋難題,提升5G用戶體驗。面對5G室分建設規模大、投資高的行業壓力,中國鐵塔創新推出了5G共享室分創新技術及產品,廣泛應用于高鐵、地鐵隧道覆蓋,使能地上、地下、車廂、站臺全域無縫暢享5G極速體驗。在超寬帶多頻共享室分系統創新方面,國際首次針對室分共享開展系統性研究,首創多頻合路技術及5G一體化POI產品,支持700~3700MHz多達12套系統的接入,多頻無源互調性能優于-150dBc,共享能力和關鍵性能國際領先,降低行業5G建設成本超330億元,低成本、高質量實現了多家運營商2/3/4/5G室分共享。在攻克5G高頻段網絡覆蓋難題方面,國際首創漏纜高頻優化及分段耦合技術,研發推出全頻段5G漏纜和低損耗5G漏纜,5G高頻段綜合損耗較常規產品降低7dB以上,信號傳輸性能國際領先,覆蓋距離提升1倍以上,5G隧道覆蓋投資降低50%以上,成為地鐵、高鐵隧道5G覆蓋的主流產品。在無源室分5G 4T4R技術創新方面,創新樓宇場景5G無源分布式MIMO、隧道場景漏纜交叉極化MIMO技術,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提升5G網絡速率約25%,以更加經濟的方式讓用戶暢享5G千兆極速網絡。同時,中國鐵塔積極探索“通信室分”變“數字室分”,依托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室分共享平臺,以最經濟的方式將北斗衛星信號引入室內和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室分、北斗、5G等多種技術,實現了行人、車輛的室內定位及室內外一體化導航功能,并在雄安新區打造了示范應用。
五年邁進新起點,中國鐵塔將牢記黨中央賦予國資央企在新時代新征程的重大使命,加強5G-A技術研發,積極探索6G關鍵技術,加快建設“覆蓋更廣、能力更強、速度更快、品質更優、體驗更佳”的移動通信網絡,積極促進數實融合、通感一體、星地融合發展,為工業互聯網、低空經濟、衛星通信等創新應用提供更加堅實的底層支撐與高效賦能,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繼續貢獻鐵塔力量。
典型案例
北京城市副中心 建站而不見站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重大工程,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是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新的辦公場所,占地面積1.44平方公里,樓宇覆蓋面積126萬平方米,樓宇規模大,樓內空間布局復雜。
為滿足這一重要區域的通信需求,中國鐵塔北京市分公司(簡稱“北京鐵塔”)擔當起園區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任,充分利用園區公共資源,統籌布放五家企業通信設施,兼顧園區美觀性要求,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地滿足多方建設需求,創新移動寬帶網絡綜合覆蓋方案,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5G高質量覆蓋。
為確保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與主體工程同步進行,北京鐵塔與政府部門緊密溝通協作,采用了“一協同、兩結合、三同步”的策略。通過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結合建設形式與景區環境,實現了室外覆蓋與室內覆蓋的協同推進,確保了與總體建設的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在推進過程中,北京鐵塔積極踐行開放共享理念,充分爭取利用社會資源,大幅節省建設成本。利用“社會塔”(園內建筑)、“社會電”(業主提供電力設施)和“社會管道”(園區內管道、弱電橋架),統籌五家單位的建設需求,實現了行業內外的多業務共享,節約了大量建設成本。同時,經過多次協調,行政辦公區內所有天面和機房資源向鐵塔公司和運營商免費開放,進一步降低了場租。
在保障通信質量的同時,北京鐵塔還注重建設過程中的環境美觀性,創新探索了多元化美化方案,通過推廣美化幕墻等天線美化形式,實現了基站與建筑物、景區的完美融合,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及相關單位的一致好評。

古城5G覆蓋 實現美美與共
當你漫步在平遙古城那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不僅能夠深切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深沉,還能享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與舒適體驗。平遙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5A級景區,每日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前來探訪。然而,古城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密集的客流量,給網絡覆蓋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為了克服這一難題,中國鐵塔山西省分公司(簡稱“山西鐵塔”)攜手平遙縣文旅局等16個部門,創新打造了綜合網絡覆蓋項目。山西鐵塔巧妙地利用了路燈桿、監控桿等公共資源,以及古城內的墻面、市政管道、社會電資源等6000余個點位,將通信設備完美地融入古城風貌之中。通過宏站與微站的有機結合,結合使用lampsite等微站天線,他們統籌考慮了美化設計,讓游客在欣賞古城美景的同時,也能輕松暢享高速網絡服務。這一項目中,所有的微站都巧妙地利用古城內建筑物的墻面進行設備掛載,所有的光纜敷設也充分利用了古城內的市政管道,所有的電力引入全部借助了景區內的配電設備。這種創新的布局方式不僅確保了網絡信號的穩定覆蓋,還實現了利用公共資源為行業降本增效。
該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解決了古城網絡覆蓋的難題,還為基礎電信運營商帶來了可觀的流量收益。游客們能夠在古城內隨時隨地享受到高速、穩定的網絡服務,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數字化游覽體驗。


高鐵水上“馳騁” 5G穩定隨行
滬寧沿江高鐵的開通,極大便利沿線群眾出行。滬寧沿江高鐵線路全長279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經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在太倉站與滬蘇通鐵路交會后共線,接入上海鐵路樞紐。高鐵列車上,高品質的圖片、視頻文件傳輸速度往往較慢。特別是當跨越水面時,水面易產生信號反射,導致信號干擾嚴重,在距離長、范圍廣的水域中,信號覆蓋尤為困難。
江蘇水網密布,滬寧沿江高鐵跨越多個湖泊,其中滆湖面積達166.7平方公里,鐵路橫跨常州滆湖大橋8.8公里,如何保持信號高速穩定成了必研課題。為做好長鐵路大水域橋梁的公網覆蓋,中國鐵塔江蘇省分公司統籌各家運營商需求,在全國首創“鐵路大橋通信覆蓋專用桿”“長距離直流遠供T接”等新型技術方案,采用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的方式,在鐵路橋梁上預制通信桿塔基礎,在滆湖大橋鐵路沿線設置48座“微型塔”,有效解決大橋5G覆蓋問題。滬寧沿江高速鐵路全線共計建設450個宏基站,5套站房室分系統。隨著陽山隧道以及滆湖大橋的建成開通,實現了5G網絡同步開通。 橋面移動寬帶網絡覆蓋率達到100%,下載速率接近400Mbps,建設成本較傳統漏纜方案節約了三分之二。同時,該建設方案也填補了國內跨湖跨海特大橋的公網覆蓋領域的空白。

5G+北斗 助力智慧出行
雄安新區,這座具有前瞻性規劃的城市,已經構建了一座多區連通、規模龐大的地下停車場,形成了“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的壯麗景象。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居民入住,如何在擁有150萬平米面積、包含3萬個停車泊位的地下停車區域迅速找到車輛,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中國鐵塔河北雄安分公司(簡稱“雄安鐵塔”)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利用已經大規模部署的室分天線系統,并結合5G+北斗的組合式室分定位方法,進一步提升了終端定位精度,實現了低成本且可靠的室內定位服務。
雄安鐵塔積極統籌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的室分建設需求,牽頭規劃了片區內981棟樓宇的室分系統。通過提前與樓宇建設方雄安集團進行對接,確保片區內所有住宅樓宇、公共服務功能建筑都提前預留了取電點位、線纜槽道等資源,從而順利完成了室分系統的建設;針對大型地下停車場環境下的定位、導航問題,雄安鐵塔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已布放的無源室分系統基礎上,通過部署IPG網關設備,成功將北斗信號引入到地下區域,結合先進的位置算法,實現了車位級的高精度定位。同時,在室分系統的每個合路點處都加裝了一臺網關設備,并在手機端安裝了室內定位SDK,使得室內定位與導航軟件能夠無縫對接,為車主提供更為便捷的導航服務。
目前,該項目已在容東片區杏秋苑完成了技術驗證。該區域的地下停車場已經具備了米級精度的定位能力,成功實現了行人、車輛的室內定位及室內外一體化導航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