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三级一区-韩国三级香港三级日本三级la-韩国三级香港三级日本三级-韩国三级视频网站-日韩欧美一及在线播放-日韩欧美一二三区

首頁|必讀|視頻|專訪|運營|制造|監管|大數據|物聯網|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約記者
手機|互聯網|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芯片|報告|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網|會展
首頁 >> 量子 >> 正文

中國未來產業圖譜⑦|未來產業城市發展樣本 北京量子科技居首

2024年7月31日 08:46  新京報  

7月9日,在“中國經濟向新而行”夏季峰會深圳分論壇“新質生產力下的中國智造”中,新京報貝殼財經首次發布《2024中國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清華大學二十國集團(G20)創業研究中心的指導下,推出“2024中國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通過梳理六大未來產業方向中初具規模的21個產業共710萬余條企業數據,對32個萬億GDP城市及準萬億GDP城市的未來產業發展程度進行評價,綜合城市政策、科研基礎等,挖掘城市未來產業發展潛力。

根據“未來產業之城”產業維度的綜合評價及六大分項得分,《報告》篩選出八大未來產業城市,分別是北京、廣州、深圳、上海、成都、杭州、西安、南京,并分析各城市的突出優勢及未來產業發展特點。

北京:量子科技、通用AI均排在萬億城市首位

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的產業維度綜合評價,北京排名第一,尤其在未來信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具體來講,在未來信息包含的五個產業中,北京在量子科技、通用AI兩個產業均排在32個城市中的首位,在其余的三個產業(先進通信、新一代光電、元宇宙)排名也位居前列。在未來制造單項評價中,北京在工業互聯網發展方面排名第一;在生物制造、下一代汽車、機器人產業方面分列二、三、四名。

北京擁有中國一半以上的院士、一半以上的最好學科、一半以上的世界五百強企業,還有眾多獨角獸企業,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北京已出臺了一批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政策,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服務業2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醫藥健康、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節能環保、集成電路等5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空天技術等未來產業也初具規模,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了產業基礎。

自七年前,北京在全國率先提出高精尖產業構想;到2023年,北京重點培育的十大高精尖產業集群收入全部突破千億元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突破3萬億元,智能裝備產業突破5000億元。

廣州: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產業創新水平全國領先

通過構建“一核引領、兩極帶動、三港輻射、多點支撐”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廣州形成了“三大支柱產業,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未來產業”的架構,不僅優化了產業結構,也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產業維度綜合評價,廣州位居第二,在未來空間、未來健康方面擁有顯著優勢。

未來空間方面,廣州在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產業方面的創新水平全國領先。2021年3月,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在廣州南沙動工,于2022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是集研制、生產、實驗、總裝及測試于一體的固體火箭生產基地,也是國內首個全產業鏈商業航天產業基地。2023年6月7日,首枚“南沙造”火箭在酒泉以“一箭26星”的方式搭載試驗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刷新當時中國一箭多星最高紀錄。2024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聯合正式對外公布《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支持南沙加速發展,提出加快推進商業航天、生物醫藥、海洋科學等全產業鏈發展,促進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市場化應用。在低空經濟領域,廣州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在集成測試、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材料、整機制造、衛星導航通信、工業級應用等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廣州還設立了100億元的低空產業創投基金,推動低空制造、飛行運營和基礎設施建設協同發展,力爭到2027年整體規模達1500億元。

未來健康方面,廣州的優勢主要在再生醫學和合成生物領域。2024年1月,廣州健康院牽頭與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共同申報的“粵港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聯合實驗室”成功獲批。廣州醫科大學再生醫學與3D打印技術轉化研究中心則主要從事干細胞、再生醫學、生物材料和3D打印技術等方面的應用基礎及臨床轉化研究,致力于研發新一代的組織修復再生技術。此外,廣州還大力支持合成生物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創新及成果產業化,例如引入利用低品位碳源復合菌群生物合成可降解塑料PHA(聚羥基脂肪酸酯)項目。

深圳:機器人、下一代汽車和生物制造產業均居萬億城市首位

2022年6月,深圳發布了《深圳市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計劃(2022-2025年)》,明確了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包括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等四個未來產業。除了深圳市政府層面的動作外,各區也在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南山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產業;寶安區則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和可穿戴設備產業。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產業維度綜合評價,深圳位居第三,在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方面擁有顯著優勢;在未來空間、未來材料方面均排名第二。

在先進通信方面,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集群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及關聯產業的應用創新成果豐富。2024年6月,深圳研制出中國首部220GHz固態太赫茲雷達成像系統。

在未來制造方面,深圳在機器人、下一代汽車和生物制造產業方面的單項排名均居32城首位。2023年,深圳機器人產業鏈總產值達1797億元,同比增長8.7%;目標到2025年,智能機器人產業增加值達到160億元。深圳光明科學城近年來致力于打造合成生物產業高地,目前已基本覆蓋合成生物工具層、平臺層和應用層等上中下游環節。

在新型儲能方面,2023年,深圳電化學儲能產業產值增長16.1%,產值突破3000億元;氫能應用場景也逐步從車輛應用拓展至船舶、分布式發電等領域。

在未來空間方面,深圳在空天科技、深海深地方面均有所突破。2023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空天產業總部基地星通大廈在深圳市寶安區正式啟用,基地將整合空天產業鏈上中下游,聚焦衛星制造、基帶技術等技術,為相關應用提供更為廣泛和可靠的支撐,打造百億元級規模的空天產業發展集聚區。在涉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深圳亦取得多項成果,向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穩步邁進。

上海: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領域積極探索推動相關研究

早在2022年10月,上海市政府就已發布《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2024年,上海市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產業的重點領域,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啟動了2024年度未來產業試驗場“揭榜掛帥”工作,旨在通過開放共享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和應用場景,推動未來技術和產品的創新發展。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產業維度綜合評價,上海目前排在第四,在未來健康、未來能源方面具有相對優勢。

在未來健康方面,2024年4月,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掛牌,下屬三大創新平臺將加速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成果轉化,同時,上海還積極布局合成生物學產業集群,推動技術成果走向產業化,并引進一批細分賽道核心企業。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領域,上海市積極探索推動相關研究,依托“腦與類腦人工智能重大項目”,構建了現代神經科學理論平臺,推動腦認知科學和技術在工業、信息、健康、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此外,上海高研院在腦機通信領域也取得了進展,致力于提升腦機之間信息傳輸的有效性與可靠性。

在氫能產業方面,上海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氫能科技創新高地、產業發展高地和多元示范應用高地。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累計建設加氫站15座,全年加注氫氣120萬公斤。上海還致力于在交通領域推廣氫能應用,制定《上海交通領域氫能推廣應用方案(2023-2025年)》,重點發展重卡、公交、冷鏈、非道路移動機械等應用場景,力爭到2025年,實現示范應用燃料電池汽車總量超過1萬輛。在未來材料方面,上海2023年新材料產業規模已達到3000億元,產值占原材料工業總產值的45%以上,并推出了100項重點示范應用項目。

成都:通用AI和新一代光電產業化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2024年1月,成都市政府出臺《關于前瞻培育未來產業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前瞻培育未來產業的政策措施》,明確了未來產業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的產業維度綜合評價,成都排在第五,在未來信息方面相對優勢高于其他方向的未來產業。

在未來信息的通用AI和新一代光電產業化方面,成都均取得顯著進展。一方面,成都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鼓勵企業多元化發展——2023年8月,成都發布了《成都市加快大模型創新應用推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為當地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指明方向,并提供政策支持和創新環境。另一方面,成都的光電產業也取得重大突破,辰顯光電在Micro-LED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點亮全球首款P0.5TFT基58英寸Micro-LED拼接屏,并且實現100%點亮率的無邊框拼接顯示模組。

在未來制造和未來能源方面,成都雖沒有體現出全面優勢,但在工業互聯網和氫能方面都體現出較強競爭力。在工業互聯網方面,成都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截至2023年底,成都已培育了48個智能工廠和110個數字化車間,并打造4個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31個優秀場景。成都也在積極推進氫能產業的發展,2023年,成都氫能全產業鏈實現產值130億元,同比增長10%,氫能產業已成為成都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的兩條重點產業鏈之一。

杭州:全力打造未來網絡、人工智能、空地一體三大標志性產業

杭州致力于構建“1+7+N”未來產業培育體系,重點關注未來5-10年能夠快速成長、兼顧10年以上遠期有發展潛力的未來產業領域。2023年8月,杭州未來科技城宣布設立10億元產業扶持基金,全力打造未來網絡、人工智能、空地一體三大標志性產業,其中,良渚實驗室還成功打造了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產業維度綜合評價,杭州排在第六,在未來制造、未來健康方面相對優勢較高。

杭州自2014年開始探索工業互聯網,并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杭州集中了浙江省70%以上的工業互聯網服務能力。

在合成生物方面,杭州還發布了全國地級市層面首個合成生物專項政策,支持錢塘、蕭山和西湖等重點發展區,爭創合成生物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此外,杭州發布了《杭州合成生物學產業核心區高質量發展試點政策》,將打造合成生物學學科高地,推動合成生物學產業鏈向高端攀升。

在機器人領域,杭州計劃到2026年,實現智能機器人全產業鏈工業產值突破500億元。杭州提出構建以人形機器人創新為引領,工業、服務、特種機器人協同發展的“1+3+5”智能機器人創新發展體系。蕭山區也在深入推進機器人產業與人工智能、傳統制造的深度融合,強化核心技術的研發及成果產業化推廣。

杭州在元宇宙領域也取得重要進展。2023年,杭州市科協指導舉辦了“元宇宙與數字經濟創新論壇暨科創中國-元宇宙科技成果應用推廣會”,發布2023杭州十大元宇宙科技成果。此外,杭州西湖區文三數字生活街區展示了元宇宙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技術。

西安: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等產值近年來穩居全國前五

作為“西北第一城”,西安產業基礎雄厚,優勢產業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等產值近年來穩居全國前五;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產業集群進入千億元級方陣。但由于西安周邊地市的經濟發展較不平衡,在產業形成和集聚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針對當地產業特性,據《西安市“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西安將基本形成“6+5+6+1”現代產業體系;2024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加強未來產業規劃和政策引導,爭創未來產業先導區。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產業維度綜合評價,西安總分排在第七,在未來信息、未來空間、未來材料方面相對占優勢。

西安的航空航天基礎雄厚,這為當地發展先進通信(未來信息)及未來空間各領域創造了優越條件。在先進通信產業方面,西安市通過大規模的5G基站建設、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科研成果的獲得以及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的應用,展現其在該領域的強大實力和廣闊前景。西安光機所在超高速空間激光通信技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利用新興的微腔孤子光頻梳代替傳統的半導體可調諧激光陣列作為多載波光源,在相距1000米的自由空間光通信鏈路上實現了總速率為1.02太比特每秒的并行數據傳輸,該技術不僅可以應用于衛星互聯網,還可以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等領域。

在商業航天領域,西安已形成從箭體設計、火箭發射到衛星應用、推進系統和遙感應用,再到航天器測運控的航天全產業鏈。西安航天基地聚集了國內三分之一以上的航天科研單位,并且有8支“國家隊”和40多家商業航天企業,推動了千億元級航空航天產業集群的形成。2020年4月,西安還出臺了國內首個商業航天專項政策。

在低空經濟方面,2024年,西安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的重要發展區域。西安擁有國內航天三分之一、航空四分之一的科研生產力量,并且集聚5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這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此外,西安還積極優化空域資源,打造低空經濟產業園,為企業提供試驗田。

西安的新材料領域發展主要聚集在經開區,2023年,西安經開區的新材料工業總產值突破180億元,擁有48家省級以上產業創新平臺,該區實施了“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倍增計劃”,形成以鈦合金材料、超導材料、鋯核材料、高溫合金材料等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此外,西安還通過簽約重大新材料項目,進一步完善了新材料產業上下游的產業鏈。

南京:通過應用場景開放創新加速產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南京積極布局未來產業,2023年1月發布《南京市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六大專項行動計劃》,并通過應用場景開放創新,加速產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累計對外發布應用場景超4000個,其開放合作模式得到廣泛認可。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的產業維度綜合評價,南京總分排在第八,在未來信息、未來空間、未來健康、未來材料的部分產業上具有相對優勢。

在元宇宙領域,南京江寧高新區重點布局元宇宙和數字創意產業,已集聚核心企業40余家,初步構建了涵蓋XR、大模型、3D引擎、虛擬數字人、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特色元宇宙生態圈。南京還成立了中國元宇宙技術與應用創新平臺,圍繞元宇宙社會生態、經濟體系等方面展開工作。

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南京通過創新平臺建設、科研突破、產業博覽會與論壇、企業孵化與投資以及學術研究與應用等多方面的努力,為合成生物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和廣闊前景。南京工業大學與建鄴高新區聯合打造了合成生物產業創新中心,促進國內外合成生物學先進技術成果的落地轉化;而江蘇省合成生物基礎研究中心匯聚了一批頂尖科研人才,在合成生物技術創新和工業菌種成果孵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突破。

在低空經濟領域,南京于2024年5月召開低空經濟發展大會,發布四項低空智聯先進技術成果,并簽約總投資超300億元的37個項目,涵蓋低空制造、低空保障、低空飛行及綜合服務等重點產業方向。

南京還致力于打造國內重要的新型材料產業基地,通過加快傳統材料提檔升級、推動戰略材料成果轉化、加強前沿材料前瞻布局,力爭在全球新型材料產業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此外,2024年4月,南京江北新材料產業創新聯盟由6位院士領銜,涵蓋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14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60家企業、行業協會和金融機構,旨在打造全國首創、全球領先的科研成果集聚區,建設新材料中試基地和江蘇省概念驗證中心,推動更多科學新發現、新技術、新發明的誕生和應用。

出品:新京報貝殼財經

學術指導:清華大學二十國集團(G20)創業研究中心

數據支持:天眼查

出品人:蘇曼麗

統籌:任嬌

記者:方靜怡

數據分析師:董怡楠

設計:任婉晴

校對:劉軍

編 輯:章芳
聲明:刊載本文目的在于傳播更多行業信息,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網站內容涉及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站聯系電話為86-010-87765777,郵件后綴為#cctime.com,冒充本站員工以任何其他聯系方式,進行的“內容核實”、“商務聯系”等行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相關新聞              
 
人物
尚冰:中國互聯網應用蓬勃發展,多項關鍵指標位居全球第一
精彩專題
CES 2024國際消費電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產業盤點暨頒獎禮
飛象網2023年手機評選
第24屆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
CCTIME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報價 | 聯系我們 | 隱私聲明 | 本站地圖
CCTIME飛象網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備08004280號-1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8023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0771號
公司名稱: 北京飛象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鏡像